咀嚼吞嚥障礙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 牙醫學院發表自我檢測法
肺炎每年奪走一萬兩千條人命,已攀升至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。多數民眾以為肺炎是被別人傳染的,但陽明牙醫學院調查發現,除了飛沫傳染之外,細菌有可能是被自己「吃下肚」的。
肺炎自2016竄升至十大死因第三位後,去年因肺炎死亡的人數仍持續增加,其中65歲以上高齡者居多。為此,疾病管制署還每年編列了一千萬元的肺炎鏈球菌疫苗預算,希望能降低侵襲性肺炎的發生。但除了傳染性肺炎外,陽明牙醫學院也發現越來越多高齡者,可能是因為口腔不乾淨,導致細菌跟著食物或嘔吐物吸入或嗆入肺部,造成「吸入性肺炎」。
牙醫學院從健保資料庫分析兩萬多名有咀嚼吞嚥困難的民眾發現,有吞嚥困難的民眾發生吸入性肺炎的比率是1.75%,但吞嚥正常民眾卻只有0.92%有吸入性肺炎;反過來說,有吸入性肺炎的民眾,同時也有近四成的民眾有吞嚥困難,遠高於沒有吸入性肺炎的24.84%。
牙醫學院許明倫院長表示,過去認為肺炎都是飛沫傳染,但近年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,吞嚥困難所導致的「吸入性肺炎」成為值得注意的現象。他解釋,所謂「吸入性肺炎」是因為口腔不清潔、或是吞嚥肌群失能,導致口腔內許多呼吸性細菌、病原體,跟著食物、嘔吐物吸入或嗆到肺部;最常見的例子,就是高齡者的假牙沒有長期清理,假牙上的細菌不慎就可能因為嗆咳進入肺部,而發生吸入性肺炎。
由於國民健康署統計,台灣約有12.8%的65歲以上長者經過評估為吞嚥異常,即每10個高齡者可能就有1個有輕度以上吞嚥障礙,這個數字隨著高齡化將會越來越多,也提升罹患吸入性肺炎的風險。因此,牙醫學院設計一套自我檢測方法與量表,同時搭配「口腔健康操」,讓民眾可以在家檢測,有問題盡速尋求牙醫師協助,避免因口腔問題罹患肺炎。
許明倫院長表示,簡易的判斷方法包含:吃東西的時候是不是經常感覺喉嚨有食物殘留,或是經常流口水;也可以透過重複吞嚥唾液測試(見下圖),在正常坐姿的情況下,將食指輕放在舌骨位置,中指輕放在喉結處,30秒內盡可能不斷進行吞嚥動作,只要喉結越過中指的次數小於三次,就屬於有吞嚥障礙的風險族群。
咀嚼吞嚥障礙自我測試
吞嚥障礙自我評估方法(註:勾選選項越多,越有可能有咀嚼吞嚥障礙)
相關媒體報導
![]() 瀏覽數
![]() |